教育学院2015年在职党员双认领活动总结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30浏览次数:3325


20155月,江汉大学下发“双认领”活动通知,要求全校在职党员采取个人认领和集体认领的方式,按照“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要求,到居住地、工作地或联系点社区开展认领服务岗位、认领“微心愿”的“双认领”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在校党委的号召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基础,通过单位对接集中认领的方式,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服务宗旨,创新服务机制,努力将党员“双认领”活动做深、做实、做好,为推进社区党建与社区文明和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511月底,学院在职党员参与“双认领”活动达100%,每人全年平均参与活动2次。

主动对接,集中认领,搭建服务平台

为了使“双认领”活动组织得力,取得实效,学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实施策略,召开在职党员进社区动员大会在全院党员教职工中进行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安排部署该项工作。

在选取服务社区时,学院党委进行了反复的摸查、调研和对接。首先对学院教工党员的家庭住址、专业特长、爱好、服务意向等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整理,综合各方面情况,初步选定较为适合的服务社区。随后,实地走访社区,进行接洽。20154-5月间,党委书记杨光敏一行先后赴大江园社区、沌口开发区沌阳街、绿岛社区、佳泰社区进行了实地走访,与社区党组织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在综合考虑社区地理位置、需求以及党员意向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洽谈,最终将服务社区定为大江园社区、绿岛社区、佳泰社区。

为了使服务更加贴近民心,学院认真分析了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务类型:绿岛和佳泰社区是沌口较早的几个社区之一,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相对较多,在生活上则需要更多的物质帮助,因此,学院将志愿服务方向定位于困难帮扶,陪伴关怀;而大江园社区居民经济状况较好,但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较多,这些老人在生活中迫切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心灵慰藉,志愿服务应更多地提供精神关怀和心理辅导。

全员参与,全面覆盖,落实服务宗旨

学院党委按照“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要去,在学院教工党员中积极宣传和动员,组织全体党员到社区报到,督促党员热心参与社区服务,要求党员们按照“社区所需、居民所急、党员所能”的原则,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认领社区服务岗位;传递党的温暖与关怀,以社区困难群众为重点,认领居民群众微心愿;开展丰富的共建活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职党员“双认领”活动得到了学院党员同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他们积极在社区“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争当为民服务志愿者。520日和522日,学院在职党员分别赴绿岛、佳泰社区、大江园社区参与了在职党员“双认领”活动启动仪式,与社区签订了活动协议书。

在绿岛和佳泰社区,党员同志们以认领微心愿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众,有的同志为行动困难的老人和残疾群众捐赠了拐杖凳,有的同志为困难儿童送去了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有的为孤寡老人上门送米面油……群众事无小事,党员同志们将群众每一个“微心愿”都当做一个“大梦想”来实现,将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当做要事来办,面对面,心连心,把服务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6位党员同志还与社区的6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利用业余时间,长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71日,学院与绿岛社区在江汉大学师生活动中心联合举办了“庆七一·颂党情”文艺联欢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四周年,生动体现了我院在职党员“双认领”活动以来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1112日,根据社区群众需求,学院党员教师邓志祥教授,在经济开发区一初中为共建社区绿岛社区、佳泰社区部分学生家长,开展了一场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党员同志们尽己所能、积极主动服务群众,为社区建设贡献着力量。

在大江园社区,学院党员同志们发挥专业所长,开展心理绘画投射测验,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为了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还与社区一起建立了图书室,捐赠了百余册图书;11位党员同志与11户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定期走访慰问,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911日,学院孔晓东院长、揭水平教授等党员同志赴江岸区花桥街办事处为该街道辖区内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工作人员举办了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减压,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

典型突出,成效显著,构建服务机制

在学院“双认领”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院党员贺念同志,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江岸区花桥街大江园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三年之久,她不仅认领了社区楼栋长的职务,担任小区北苑业委会主任,参与小区日常管理工作,还在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担任辅导员,定期开展辅导工作,并作为第一志愿者团队的组长,组织和参与了多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她孜孜不倦投身社区建设,满腔热情参与社区服务,走家串户帮助困难居民,将大量的业余时间奉献给了社区,为学院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刘宽子和陈丹文老师同样在大江园社区与空巢老人张老太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次针对社区服务的心理绘画投射测验中,学院党员刘宽子通过一位老人的绘画,发现其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当时测试现场,人员较多,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刘老师暗暗记下了老人的状况,事后,她联系社区详细了解该老人的情况,希望能够为她提供心理援助。这名老人恰恰也是学院党员陈丹文老师帮扶的对象。两位老师来到张老太家中,与她聊天谈心,了解到老人目前独自生活,两个儿子均在国外,虽然经济条件较好,但业余爱好不多,不爱交际,交谈中感觉到老人的孤独、压抑以及焦虑情绪。为尽早帮助老人纾解心理压力,陈老师和刘老师多次有技巧性地与老人谈心交流,使老人从心理上感受到关怀和重视,同时,引导老人从养花、画画开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拓展交际圈,转移注意力,目前老人的焦虑情况得到缓解,对她的心理援助还在继续。

教育学系党支部书记刘平秀老师与绿岛社区的任老人家庭长期结对帮扶,默默关心和帮助着困难群众。任老人的丈夫在社区物业做保洁,她自己管理着小区的自行车棚,每月领取微薄的补助,两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住房,在自行车棚的一角搭建了简易的棚房,平时吃、住、睡都在这里。自结对帮扶以来,刘老师定期到老人家中探望,不仅经常自掏腰包送去慰问品,每逢节日,都亲自到任老人家里陪伴他们过节,为他们送去节日的关怀,经常与老人促膝谈心,嘘寒问暖,尽己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一年来,学院在职党员“双认领”活动在学院党委的精心筹划、扎实推进、积极落实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根据党员职业特点、专长和个人意愿,按照在职党员工作单位相近、居住地相近的原则,以“强党性、转作风、办实事”为主要内容,向群众“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探索了一条保持党员个体先进性和党的整体先进性的有效渠道,建立了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2、全面实施党员“双认领”记实卡制度,真正将服务群众付诸于实践。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党员服务,以“记实卡”的方式记录党员服务情况,认真落实党员便民利民服务活动,急群众之所急,应群众之所需,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使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友人、亲人、知心人。

3、以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为契机,加强了学校与社区党组织共建的力度。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服务项目等,充分发挥了在职党员社会面广、综合素质高等优势,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和谐建设。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