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实现中国梦,推进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第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学校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地方,在教育工作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衷共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给师生以发展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
第二,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也是学校适应时代发展共筑中国梦的现实需要。首先,和谐的校园环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良好的习惯得以养成。其次,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创新能力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承认和发挥,使学校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使校园变得更加安全,充满温馨。加强校园管理,增强规范性,减少随意性,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
第三,和谐校园构建的基本特征。和谐校园的构建首先表现为组成各教育要素的和谐,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协调配合。其次,和谐校园的构建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二是人际环境的和谐。三是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管理制度的和谐。同时,学校还应不断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格调高雅,书香满园的文化氛围,不断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制度支撑,注入精神力量。
第四,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和策略。一是要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团结和谐、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协调配合的领导集体必是一个思想融洽、情感默契、具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二是依法治校,用制度管校。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在发展中不合理、过时的规章制度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集思广益,及时修改,使之更加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三是强师德、铸师魂,练技能,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效法的楷模。学校要不断培养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乐业、敬业的精神品质,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师生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对于师生情操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师生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的认同,凝聚师生精神具有巨大的作用。
总之,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改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