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路建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提出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 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要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湖南全省上下认 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把贯彻会议精神作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努力开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了以“广电湘军”、“出版 湘军”、“动漫湘军”为代表的“湖南文化现象”。同时,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逐 步增强,呈现出“风景这边也好”的新魅力。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共享共建的原则,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一直是湖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 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建成120个县级图书馆、20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万个农家书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 源共享工程分别惠及80%、68%以上人口。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2400万人次。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精品迭出。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以精品生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由“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一直是湖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的自觉追求。“十一五”期间,湖南广电、出版、报刊、演艺和动漫等板块创造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文化产品。《风华正茂》、《湘江北去》、《通道转兵》等被 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影视剧。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细分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开辟了 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魅力湘西》获得“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部旅游演出”金奖。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配套。力争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一直是湖南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十一五”时期,按照高起点、高质 量、高效益的要求,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了湖南报业文化城等12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各市州也规划建设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长沙市博物馆、图书馆、 音乐厅气势恢宏,橘子洲生态文化景区人潮涌动,已经成为了长沙新的城市地标。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是湖南文化事业惠及全民的重要方式。湖南大剧院每月举办一次高雅艺术鉴赏活动,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三湘读书月”、“五下乡”等活动常年坚持,年送书下乡过千万册,策划创建了国内首个全省城市阅读指数指标体系。“公共大戏 台”每年吸引上千名戏迷登台演唱,累计有近百万群众现场观看。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群 众文艺团队活跃在三湘大地。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场次数以万计,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株洲“周周乐”等,已成为当地文化活动品牌。
立足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一并实施。湖南始终坚持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运行体制并重,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并举,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下大 力气、动真功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省14个市州已完成市本级改革任务,合并成立了文广新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营造了 良好的发展环境。湖南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投资控股集团,所属新华书店和出版社都一步到位转制为企业。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全面铺 开,省杂技团被列为全国55家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坚持机制创新,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产业发展与事业繁荣同步推进。湖南始终坚持两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既重视文化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 济属性,也重视其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省财政确立了每年2亿元的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每年筛选重点项目予以扶持。每年全省 给各市州和省直文化单位下达工作任务,既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社会效益要求,年终考核评比中,两个效益同时审核。研究制定的《湖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发 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规划、一样投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文化惠民与文化富民有机结合。湖南创造性地把文化惠民与文化富民有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在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常德 市农村演艺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现有各类农村演艺团体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演出超过15万场,经营收入达5.9亿元。石门县荆河剧 团在巩固城市演出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农村演出市场,每年下乡演出近200多场。
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共同给力。湖南始终坚持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密切结合,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省政府连续3年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 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演艺惠民分别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层层把关、逐项落实。在党委政府的带动下,人民群众、民营企业参与文化、投资文化的热情空前高 涨。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领域中比重逐年攀升。拓维信息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天舟文化成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长沙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达 1080支,较4年前增长了10倍,“星城之星”、“千团汇演”、“读书达人”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长沙文化生活新的品牌。
领军人才与基层队伍同等重视。湖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文化创意及人才价值。近年来,通过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闻出版行业 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上压担子,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下大力抓好文化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传承、 传播和发展湖湘文化的领军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努力培育文化人才成长发展的丰沃土壤。2010年湖南文化 从业人员总量突破百万,长沙市文化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3%,达到50万,常德市近10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7%以上。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
以实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为目标。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文化事业,力争“十二 五”时期基本建成惠及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
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把重心转移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领域,继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 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农村和社区文化事业为重点。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加大农村和社区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 心)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每个行政村,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数字电 影。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三下乡”、“三湘读书月”、“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节、广场周周乐等群众 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启动全省思想文化建设人才储备库建设工作,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和“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人 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薪酬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股权、期权激励等利益分配制度,设立湖南省文化荣誉奖、湖南省思想文化人才奖励基金,对有重大贡献的思想文 化人才给予奖励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