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团队在首届“厚粲杯”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认知智能测评挑战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发布者:聂思芹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2025 9 27 日,由全国大学生心理测量赛事联盟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的首届 “厚粲杯” 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认知智能测评挑战赛圆满落幕。经过校赛、区域赛和全国总决赛的层层选拔与激烈角逐,由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21 级金帅迪(队长)、21 级谢东芳、22 级齐琳茜和 23 级吴佳怡四位同学组成,朱冬梅和周静老师共同指导的 “行藏・π 队”,凭借创新作品《朝夕乐苦,解以烟雨平生:基于 NLP 的苏轼人格量表开发》,从全国 1600 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据悉,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国家级专项赛事,“厚粲杯” 自 2025 3 月启动以来,便受到全国范围内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师生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师生积极参与。本届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378 所高校的 1600 余支队伍、10025 名学生报名参赛,累计提交作品 1625 份,充分展现了心理学智能化测评的广泛影响力。经过历时半年的激烈角逐,82 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 4 项、一等奖 12 项、二等奖 24 项、三等奖 42 项。赛事全程实行 “双盲评审 + 现场答辩” 机制,由国内心理学与教育测量领域权威专家严格把关,竞争异常激烈。

在本届比赛中,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于4 月组织校级选拔,积极动员并择优推荐队伍参赛。“行藏・π 队” 在校内竞争中表现优异,荣获校赛一等奖,并代表学校晋级南部赛区。在 6 月举行的区域初赛中,该团队进一步完善方案,作品在南部赛区(涵盖多个省份)的激烈竞争中再次斩获一等奖,成功闯入全国复赛。复赛阶段采用更为严格的 “双盲评审” 机制,国内心理学与教育测量领域权威专家对全国各赛区推送的优秀作品进行匿名函评,“行藏・π 队” 的作品凭借独特选题、严谨设计与前沿交叉学科方法赢得评委认可,最终获得通往北京总决赛的 “入场券”。该团队在全国总决赛现场答辩环节沉着应战,清晰阐述研究理念与技术路径,最终斩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朱冬梅老师与周静老师同步荣获 “优秀指导教师” 奖。

该研究聚焦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焦虑与压力问题,创造性地将视野延伸至千年前的中国,投向“至真至情” 的苏轼。团队结合前沿的自然语言处理(NLP)、信息理论(Jensen-Shannon 散度)、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从苏轼流传千古的著作及后人对其的各类解读中,以现代化高效方式提取苏轼的人格特质与智慧,为现代人缓解焦躁不安提供沉淀千年的参考方案。研究成功开发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苏轼人格量表》,这不仅为历史人物的心理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可重复、可验证的研究范式,更为现代人认识自我、调适心理、增强心理韧性提供了科学助益。


这项荣誉的获得,充分展现了我校教育学院学子扎实的专业基础、昂扬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科研素养。该研究的成功,标志着我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工智能与心理学三大领域交叉融合上取得重要进展。这不仅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精彩展示,更是将古典人文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服务人民心理健康、丰富社会精神世界的积极探索。

 

                                        撰稿:朱冬梅、何伊婷、谢东芳      编辑:冷雪芸    审核: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