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伦理、道德及教育思想。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范畴:伦理道德——仁,社会政治——礼,认识方法论——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诚信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认为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以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立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二、感悟《论语》
《论语》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教育学人,我更关注其教育主张及教育思想,《论语》提出“有教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倡导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教师的典范等对今天的教育仍有诸多启迪意义。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一视同仁。这一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2.因材施教
“闻斯行诸?”、“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出自《论语·先进》;“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之所以桃李满天下,是因为他善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志趣,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3.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性原则。
4.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中论•治学》提出了学习与思考、行为的关系。孔子特别强调学而行之,“君子耻于言而过于行”认为夸夸其谈、言行脱节是可耻的事,要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识的人。
5.理想信念教育
“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38次。在孔子心目中,无论是个人修身养性、自我完善还是待人接物、朋友相交;不管是做学问、教导学生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守信是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他倡导“文”(即《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尽忠职守、诚实不欺,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孔子重视理想教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说明理想信念对人的重要性。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热爱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个人简介:姓名:刘平秀
来自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系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的基本理论与中小学德育
学术成果:编撰《社区德育论》专著;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与教育机制选择的研究”等5项省级教科研课题;发表《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选择》(《湖北社会科学》)等学术论文40余篇。